我经常会收到家长的提问:“我的孩子有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我该如何帮助他?”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用几句话回答清楚,但至少,我想给关心这个问题的家长们提供一些提示。
01.想要帮助,必须先理解不管是怎样的心理症状,往往都不是天上砸下来的不幸运,偏巧到了你家里。很多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都和家庭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相关。比如,有的家庭过度严苛地教育孩子,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一犯错误就责骂,会非常容易使孩子内化一种对自我严苛的态度,而这种极度的内在自我严苛,可以解释非常多的强迫症症状。
再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欺负,回到家想和家长诉苦却反被教训:“Ta怎么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是不是你先招惹的?”
如果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时,却总是没有能够得到理解和帮助,那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父母失望,对周围的环境失望,同时也会对自己失望。
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对,做什么都不行,也没有人愿意帮助自己,沉浸在这样的状态中,就很容易患上抑郁症。
02.家长要做什么,才能帮助到孩子?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很多家长会在孩子患病后萌生出改变的愿望,但有时却会不切实际地期望自己的改变能够让孩子的症状立刻就消失不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孩子的症状通常是在多年的环境逐渐促成的,即便家长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孩子内在的人格已经形成了一些定式,这不是简单地换个环境就可以改变的,还需要整个家庭和心理咨询师长久的协作努力
01表达关心,和孩子交流情绝大多数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都缺少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联接。请注意,仅仅是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并不是真正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联接。而给予孩子真正的情感关注和情感支持,恰恰是很多父母都特别欠缺的教育技能。当一个孩子的情绪很少被家庭所关注,父母极少与孩子交流情绪和感受时,这样的养育环境会非常容易使孩子从内心里感觉到没有情感联接和依恋。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较多的压力后,就非常容易感到无助和退缩,这也正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因素。
有的家长在孩子患病之后,开始学习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但也必然会遇到很多阻碍,比如家长还没有把握好进行情感交流的时机,没有认真去体会孩子的需要和情绪,那就需要更多对“共情能力”的学习。
02 停止要求患病的孩子“表现正常” 。有很多孩子正在接受咨询的家长会向我埋怨,“Ta(一个患强迫症的来访者)为什么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收拾桌子,桌子为什么一团糟”;“Ta(一个因抑郁症休学的来访者)为什么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很多家长看到他们所觉得不顺眼的行为时,就会下意识去指责孩子。
当孩子的症状没有被理解而只是被指责的时候,行为的改变并不会真的发生,这些指责变成了仅仅是父母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家长需要理解的是,孩子“不正常”的行为正是他们的症状之一,而不代表孩子有着顽劣的个性。
比如把桌子搞得一团糟的孩子,当我和他聊起这部分时,他坦言收拾桌子很痛苦,因为如果一旦开始收拾,他就需要按照非常僵化的规则,比如东西一定要按照某种顺序摆放,而这样收拾桌子会花特别多的时间,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桌子乱着。我问他,桌子乱着对你找东西有影响吗?他说,“没什么影响,我知道常用的那些资料会放在什么地方。”
兰州远大医院温馨提醒:父母的要求和责备,实际上反倒是把孩子往更严重的强迫症状推了一把。因此,当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们就更应该关注到他们的情绪以及感受,只有加强对孩子心灵的理解,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帮助到他们。